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窑口 > 定窑 > 定窑

定窑的历史,定窑白瓷的特点,瓷胎和纹饰

时间:Nov 18人围观

定窑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定窑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个巨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曲阳县宋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以盛产白瓷著称,产品风靡一时,北宋中期以后由于瓷质精良与纹饰秀美,曾被选为宫廷用瓷。《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白瓷博得人们的喜爱。

定窑白瓷工艺水平很高,胎料加工极细,经过良好的筛选,因此,制成的器物胎质坚致洁白细腻。由于釉料中的氧化钛含量较高,加之用氧化焰烧窑,釉色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白的质感,柔和悦目。

定窑在唐代始烧臼釉、黄釉器物。臼釉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

唐代早期常见制作粗糙的平底浅腹碗,胎体厚重,外施黄釉,里施白釉。唐代晚期多白釉碗,碗壁倾斜45°,浅腹,宽圈足,胎较早期的薄,里外施釉。五代时的器物白釉莲花托,口作六瓣莲花状,直深腹,圈足,里外施釉,釉面有细密的开片。

除此之外,五代常见唇口白碗。宋代定窑已自成体系,产品以白釉为主,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釉器胎质洁白,质地坚硬,胎壁较薄,釉色白中泛牙黄色,釉面有泪痕,因覆烧而形成无釉的芒口。“覆烧”是定窑系瓷器特有瓷器装烧方法之一,相对正烧而言,是把碗、盘一类的器物反扣在窑具上的支烧方法,在宋代由定窑首先使用。由于覆烧法的使用,垫圈组合代替了匣钵,使器物的平均占用空间缩小,大大提高了产量,因此得到了普遍推广。但也因为覆烧,使瓷器的口沿部位产生了无釉的芒口,于是用金、银或铜把漏釉部位包镶起来,既掩盖了缺陷,又抬高了身份,称“金装定器”。

定窑白瓷

定窑瓷器常以竹丝小刷修理未干的瓷胎,因釉薄而出现“竹丝刷纹”,这是定窑产品的标志之一。

定窑的黑釉器、酱釉器就是通常所说的“黑定”、“紫定”,黑定、紫定与白瓷一样,都是白胎,黑定釉色漆黑光亮,紫定釉色酱黑。定窑还有金彩描花器,宋代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但就传世的几件定窑金花碗来看,金彩大都用胶来粘结,而且多数已脱落,可见记载并不详实。绿釉标本发现最少,只有碗。定窑烧制的器型有碗、盘、盏、盒、壶、瓶、枕、熏等类器物。白釉三系提梁壶,属于北宋定窑系的产品,浅灰色胎,釉色洁白,梨式腹,三条系状把手,系的接口处饰有贴花。还有葫芦式执壶。北宋定窑系的白釉莲口弦纹六管瓶,胎质致密,通体白釉,釉面有冰裂纹,口呈莲花状,长颈饰有弦纹,肩上有六管,长圆腹。

除此而外,还有仿金银器的净水瓶等。宋代定窑系的孩儿枕,其釉色白中微闪黄,塑成一童子俯卧于床榻上,造型生动。枕类还有方形枕和锭形枕等。

定窑白瓷的装饰手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三种。北宋早期,刻花盛行,有莲瓣纹、缠枝菊纹,另有两者共用或刻花与篦划纹结合的,还有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与细线相结合的。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布局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题材以花卉为多,其中,牡丹、莲花最多,其次是菊花,有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

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品种。明曹昭《格古要论》说:“……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书中所说的紫定和黑定,就是定窑烧制的酱釉和黑釉瓷,其胎质洁白,釉色呈酱色或黑色,光可鉴人,十分有名。

定窑还用金彩装饰瓷器,在白釉或黑釉器物上用金描绘纹饰,南宋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这种描金纹饰的定窑器传世少见中,日本收藏有三件;国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三件金彩支龙纹定窑白瓷盘,河南省巩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金彩刻花定窑白瓷碗(残),但金彩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落,说明周密所谓“永不复脱”的说法并不可信。

那么,宋代定窑工匠为什么采用大蒜汁调金描画呢?

现代绘瓷所用金彩一般用胶粘结,宋代还没有发明这种方法。定窑所在地河北省,属于中国北方省份,年平均气温较低,因此,必须选择一种即有粘性,又不会冻结的原料,才能适合需要。大蒜汁不但具有一定的粘度,交且有不易冻结的特点,北方盛产大蒜,就地取材,是一种理想的粘结剂。在宋代,定窑工匠在成百上千的物品中,选择了大蒜汁作为原料,显示了多么令人赞叹的聪明才智。直至现代,景德镇的瓷师傅,冬天仍有以大蒜汁调金描画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