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釉色 > 斗彩 > 斗彩

清乾隆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档案

时间:Dec 10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清乾隆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斗彩,绣墩,镂空,轧道粉彩,粉彩,矾红,青花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清乾隆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

藏品名称:清乾隆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陶瓷

藏品年代:清乾隆

材质:瓷

功能:绣墩

款识:无

尺寸:高52.9厘米,面径31厘米

清乾隆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档案

墩面径、底径相若,器身长圆,呈鼓形,有四云头形镂空装饰。墩面为紫地轧道粉彩装饰,其中心为天蓝地斗彩装饰。器身大面积的荷莲纹为蓝地斗彩加绘粉彩,釉上填矾红、绿、蓝、白、紫、青花等彩料。上下各有一周紫地金彩鼓钉。

绣墩盛行于明清两代。此绣墩为乾隆时的代表作品,制作精美,应用了多种彩饰工艺,而层次分明,使绣墩端庄古朴的造型透出几分俏丽的情调。色地上以斗彩进行装饰本已艳丽,此器又增加了轧道粉彩工艺,愈显奢华。

扩展阅读:

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绣墩:古代一种常用的坐具,因其上面常覆盖一方丝绣之物而得名,又名“锦墩”、“鼓墩”或“坐墩”,可用草、藤、木、漆木、瓷、石等材质制成,造型多种多样,往往在亲友交往等非正式场合中使用。

镂空: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轧道粉彩:在色地上以尖状工具划出较浅的蔓草纹图案,再以粉彩装饰,称轧道粉彩,文献上称之为“锦上添花”。此种工艺流行于乾隆时期,以后也多袭用。

粉彩: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矾红: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没有铜红纯正鲜艳,但呈色比较稳定,在烧造工艺上比出高温铜红容易得多,因此,御器厂便以矾红取代了铜红。清代矾红被大量使用,一般用于五彩、斗彩器。

青花: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上述就是关于清乾隆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