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宝档案 > 国宝档案

20041028国宝档案视频和笔记:大克鼎,铭文,潘祖荫,柯劭愍,馆藏

时间:Dec 30人围观

本页提供2004年10月28日cctv4国宝档案视频和要点笔记,主题是大克鼎,主要介绍大克鼎和大盂鼎为什么会埋在一起大克鼎的收藏者大克鼎的铭文等内容。鉴宝档案提供国宝档案节目视频全集的在线观看、主要内容介绍(节目要点文字笔记)和图片预览等内容。

1951年,大盂鼎的第八任收藏主人潘达于给当时的华东文化部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将大盂鼎捐献出来,由国家保管。

大盂鼎,这是3000多年前的青铜重器,是失踪多年、杳无音讯的国宝啊!新中国刚刚成立,这件国之珍宝就要重现人间,这真是喜从天降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马上组织人力,从上海直奔苏州。在潘家庭院中的挖掘现场,聚集的人们睁大眼睛,等待大盂鼎的出现。地面上的青草被掀开了,土被一层层挖开了,青铜宝鼎露出来了。可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竟是两只大鼎。大盂鼎本来是一个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潘家的确收藏了两只宝鼎。大的是大盂鼎,稍微小一些的叫大克鼎。

大克鼎

有关大克鼎的故事,还得让时光返回到光绪年间。

原来,潘达于的老公公潘祖荫曾是清朝廷的侍读学士,也是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家。他在收藏了大盂鼎之后,对青铜器更加迷恋,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陕西扶风法门寺的任村挖掘了一个西周时代的窑葬。窑葬中埋藏了120余件,其中有一个巨大的铜鼎,就是大克鼎,还有7个小克鼎、克钟、克盨等精美的青铜器具。

消息传出,一批酷爱金石收藏的人纷纷赶到陕西抚风,购买这些稀世的珍宝。

潘祖荫也是闻风而动,踌躇满志地想把这批宝物尽揽囊中。谁知,晚了一步。也许当时社会流行“收藏热”,真正的宝物刚一出土,就被一抢而空,就连另一金石收藏大家、官位高至直隶总督的端方也只收到一些较小的古物,与大克鼎失之交臂。

潘祖荫对自己没能及时买到宝鼎懊悔不已。夜不能寐之时,他常常手挑烛灯,独自一人站在大盂鼎前,抚摸青铜器上的纹路和铭文,遥想大克鼎,长吁短叹;对大克鼎的朝思暮想与日俱增。

真可谓天无绝人之路。某日,他收到一封密函,信中说,大克鼎的下落已经打探清楚,他的收藏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同门学长、天津的金石收藏家柯劭愍。

潘祖荫得知此消息,喜出望外。为了能见到大克鼎的真容,他不顾年高体弱,几次出京城,亲自到天津拜望柯劭愍。

柯劭愍见潘祖荫确实是爱鼎心切,一方面念及同门友谊,另一方面又因不断受到各种寻宝人的压力,所以决定将大克鼎转让给潘祖荫。大喜过望的潘祖荫以重金酬谢了柯劭愍,并立即刻制了一枚“宝藏第一”的印章,表示自己得宝的喜悦。

大克鼎运到潘家的时候,鼎内的铭文被锈迹覆盖,已经模糊不清,可辨认的不到十之一二。

爱宝如命的潘祖荫就每天用竹签,仔细剔除上面的铜锈,逐渐露出了鼎上的花纹和铭文。

大克鼎的腹内有290个字的铭文,共28行,分为两段。第一段铭文,记述了贵族膳夫克,即因祖父师华父为周王服务的功绩,被周王任命为大臣。第二段铭文,记载了克受到周孝王的赏赐,赏赐的物品有服饰、田地和奴隶。膳夫是主管周王饮食的官员,所以大克鼎也称膳夫克鼎。这种兽面纹的颜面和体躯形象已严重变形,仅兽目仍保持了原先的神采。有的学者认为波曲纹乃是一种变形兽体纹饰,是龙蛇体躯变形后的图案。波曲纹的出现是青铜器纹饰的一大发展,也是西周时期审美观念的一大变化。大克鼎内壁的铭文更是西周金文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篇。这只铸造于周孝王时期的大鼎,比大盂鼎晚100多年,从造型到精致程度,都不亚于大盂鼎。

大克鼎通高93厘米,鼎口直径76厘米,重达201.5千克,比大盂鼎重了将近50千克。与大盂鼎相比,这只大克鼎腹部更鼓,鼎壁更厚,鼎口的宽沿下有三组变形的兽面纹,鼎腹部有宽大的波浪形曲纹,三足上还有半浮雕式的兽面。

此后50年,潘家便始终珍藏着这两只大鼎,潘祖荫死后,他的弟弟便将宝鼎与兄长的灵柩一起装上船,运回苏州老家。

后来,潘家后人潘达于为防日寇抢掠,将两只宝鼎深埋在自己院中。于是就出现了上次节目中那令人震惊的一幕:潘祖荫的孙媳妇潘达于奉献国宝,工人们在潘家的藏宝处同时挖出了两个宝鼎。

两个宝鼎挖出来以后,立即被运往了上海。为了表彰潘家的爱国义举,华东文化部向潘家颁发了奖状,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的时候,这两件西周时代的“鸿宝重器”终于和新中国的人民大众见面了,在旁边的内容简介上分别写着:西周青铜器,大盂鼎。西周青铜器,大克鼎。

铭文中的年号,对于历史学家准确确定西周时期的历史年代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雄伟凝重的造型,更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达到巅峰的历史见证。

1959年,国庆10周年的时候,上海博物馆将其中的大盂鼎赠送给了新落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2004年2月28日,是潘达于老人100岁的生日,在她百岁华诞之际,上海博物馆同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博物馆,联手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百岁寿星潘达于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使得这对阔别近半个世纪的宝鼎再次“聚首”。

这两件国宝巨鼎与如今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遥相呼应,被誉为“海内三宝”,分居在北京、上海、台北三地,讲述着中华悠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历史。

大克鼎

名称:大克鼎

高度:93厘米

鼎口直径:76厘米

重量:201.5千克

年代:西周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现藏:上海博物馆

20041028国宝档案视频和笔记:大克鼎,铭文,潘祖荫,柯劭愍,馆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