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玩故事 > 古玩故事

【文脉传承·国之瑰宝】中国当代国礼艺术家——郝志刚

时间:Dec 03人围观

郝志刚  1964年出生,黑龙江伊春人。中国国际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际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城市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伊春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2003年获中央电视台全国书画赛青年组一等奖。2006年获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书法类铜奖。2009年获第六届全国教师毛笔字书法大赛中小学教师毛笔组二等奖,被《书画市场报》评为最具升值潜力“十大书法家”荣誉称号。2009一2010年度获《书法》风云榜提名奖。2012年获“三希堂”杯全球华人书画大赛铜奖。2018年作品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中国书画当代专场翰海四季(第98期)交易成功。202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授予“跨时代艺术楷模大师”荣誉称号。并有作品、文章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报》等专业报刊。

郝志刚

郝志刚

郝志刚

郝志刚

郝志刚

郝志刚

郝志刚

郝志刚

郝志刚

郝志刚

郝志刚

心迹印象,书中情缘--记郝志刚的书法艺术

在小兴安岭的大山深处,浩瀚无垠的林海,连绵起伏,涛声阵阵,鸟语花香,这里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闻名遐迩的红松故乡-伊春,就坐落在这青山绿水之间。

书法家郝志刚,也出生和生活在这座美丽迷人的城市。自幼喜好艺术的他,面对着眼前的大森林、大山水、大自然的熏陶和耳濡目染,终日与花草相邻,和鱼鸟相伴,更加触动、激发了他身心的灵感、灵性和灵气。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和细胞,使他对视觉艺术情有独钟,并且尤其的敏感和敏锐。在书画艺术这方面,可以说是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挖掘、提炼自然和生活当中事物的“真、善、美”,促使他用手中的笔,把内心的情感与感受表达和呈现出来。好像这一切在他的命里终身注定,心中生根发芽,让他担负起为社会、为人类创造美、奉献美的责任,从而成为了一名传播文化艺术的使者。

“陶兴安雄秀,溶黑水清灵”。应该说家乡的一草一木无不给他的艺术创作创造灵感,大自然丰富多彩的景观现象,让人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进行着“师法造化”。他的书画爱好虽然来于童年,但是,真正认真的系统的来学习书法,却是从青年开始。在童年时代乃至少年时期,大量美术技法的训练和长期鉴赏能力的提高,给他后来的书法临摹与创作,似风助力,如虎添翼,让他比较轻松自如的进入状态并找到感觉。书法中的真、草、隶、篆,他都逐步的有所涉猎。在浩如烟海的碑帖里,他竭己之心,尽己之力的进行研习,汲取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养分,并做大浪淘沙般的筛选与抉择。那真是“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王)羲之即(王)献之”,上至魏晋,下到明清,夜以继日,沉迷书海,功夫所到,自然天成。

在诸体书法中,郝志刚尤其擅长隶书、行书和草书,而且已达到了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境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具有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风格和魅力。入古不泥古,得意出新意。用不一样视觉和触觉来再现传统书法中的“精气神”,笔底云烟依旧,纸上翰墨常新。不管是什么样式和形式的作品,他都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探索和尝试,找到字的关键和亮点,让古老的笔墨语言鲜活起来。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就是这样,郝志刚凭着自己的深厚功底和创作实力,书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深受人们的喜欢和认可。而且,他的书法,非常荣幸的得到了很多书坛名家大家的首肯,当今沈鹏、欧阳中石老先生都对他的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创作上,郝志刚的书法具有“正大”气象。沉稳,端庄,雄健,刚劲,泼辣,洒脱,“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用笔用墨无不“游刃有余”,这也与他从唐-柳公权的书法入手有着直接的关系。柳公权的谏言“心正则笔正”的书法理念,不但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他的艺术学习与创作,也深深的影响着他的身心追求和价值取向。应该说,历代书法家“独善其身”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修养,正是以其书的形式和面貌,向人们展现和呈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书法艺术是“线”的艺术,万法归一,一线一世界,打造和锤炼好线条至关重要。所以,古人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说。郝志刚对此深有感触,在笔法上苛求完善和完美,力争使手中的妙笔发挥到极致。“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整幅作品充满了想象、抽象和意象,令观者存有无尽的品味与回味。

通过多年沉溺书海的探索和追求,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和阅历的增长,郝志刚把创作的重点放在“行草”书上,以“神笔”王铎书法为参照,笔墨更加恣意妄为,洒脱放纵。策马千里雪,挥毫百丈宣。就是以这种淋漓尽致的气势和豪迈,直舒胸襟,昭示情怀。赏读郝志刚的书法作品,宏篇巨制较多,似乎是越大越精彩、越壮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永远等待、期盼着下一幅作品的成功。

自古以来,学书者众,成名者寡。由此可见,书道之难。确实,书法非法非非法,初有法可依,终无法可寻。这就要求书者要具有一定的“悟性”:悟其理,悟其道,悟其法,悟其意。从郝志刚的书法来看,便知其“善书”、“晓书”。他从不被表象所迷惑,把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及书家碑帖的来龙去脉进行理清并梳理,针对自己的爱好习气、性情秉性,规划好未来的学书道路和发展方向。虽然所学甚多,也曾迷茫、徘徊、跟风过,但最终明白并确定了自己。那就是“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走自己的路,笔伴心性而发,墨随情感流露,一意孤行,传承展现。

让自己的书写由“技”入“道”,“道法自然”是检验和考验一个书法家是否真正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谁困死在“法”上,被法所缚,那他终究就是一个低层次的“书写者”。书无法不能成为(称为)书法,法是规矩、规则,但却是“和而不同”的“活”法。最后是人书合一,回归书肇自然的本体。也就是说,天地之间什么都是书法。换句话来说,就是天地之间什么也都在书法之中。郝志刚的书法,明眼人自会领悟其中“不可说、不可说”的境界。

应该说,每一位书法人书写的每一幅作品都渴望是“精品力作”。郝志刚的书法作品虽然不能说是笔笔精彩,处处喝彩,但是,每一幅面世的作品,都是他三十多年来心神劳作的结晶。“一艺之成,良工心苦”。背后所付出的辛勤与心酸,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然而,爱他所爱,不抛弃,不放弃,对书法艺术执着的追求永远在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书法艺术“看似寻常最奇崛”,它集大美、众美于一身,是文化艺术的精华。“一点成一字之规”,要想写出个样来,非下大力气不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的成功。郝志刚就是这样“熬”过来的,历春秋,伴日夜,挥毫泼墨,挑灯看卷。“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无论是何时何处,他都痴心不改,苦中作乐,忙里偷闲的临习和创作,为了心中的梦想而无怨无悔。

近些年来,郝志刚的书法艺术“厚积薄发”,以质取胜。在展览效应的今天,不以“快餐”来应付。做到笔笔有来处,处处见功夫。当然,不是依附于古人,成为翻版的“书奴”。而是“笔墨当随时代”,讴歌、展现新时代的艺术色彩和精神风貌。因为,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创新,是做为每个书法家的责任和义务。不创新就意味着无法超越古人,并且否定和失去了自我。所以说,要有智慧、勇气和能力把我所具有的艺术高度呈现出来。即使不完美,有残缺,存遗憾,“我思故我在”,在茫茫的艺海中,找到属于你的那一个。

如此这般,谈何容易。古人之书已经极其完美,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全部具足。所以,很多书者都是以古为荣,得其一二便止步不前,一辈子以学像古人为能事,把古人所流传下来的法书,看成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顶礼膜拜,亦步亦趋。但是,时代在招唤,我们不能把“博物馆”的文字书法,毫无新意的原封不动的照搬陈列出来,那样也失去了当今书法展览的意义。郝志刚在书法上“勇猛精进”,寻求自我,经过“百炼钢成绕指柔”的脱胎换骨,“满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他的字终于与众不同,在艺术的百花园中,以“一枝独秀”的面目跳跃出来。

当今的书坛热闹非凡,泥沙俱下,黑白颠倒,美丑不分。书法究竟是什么?让人们有些不知所措,无知与无奈的跟着“书法热潮”随波逐流。“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名利”世界里,确实是很难令人沉下心来。郝志刚没有被红尘所困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因为他“心明眼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虽地处偏域,却是“世外桃源”。在古人经典法书上一门深入,学精学透,做大做强。与古人对话,向经典看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对传统文化做好守护者和传承人。“翰墨因缘旧”,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他,人书俱老,依然对此欲罢不能。可能是“天命难违”,让他余生继续加油努力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春”。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从“春华”到“秋实”的季节,郝志刚的书法艺术也日臻成熟。笔墨精良,亦是人生一大乐趣。书案之上,无论是巨幅大字还是尺牍小品,均成竹在胸,一挥而就。随手捻来,俱是佳境。

 “本是山中人,爱说山中话。六月卖松风,人间恐无价。”郝志刚的书法,就犹如山谷里的幽兰,正散发着独自的馨香。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