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 > 书法

明宣德元年(1426年)楷书勅谕卷档案

时间:Dec 28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楷书勅谕卷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朱瞻基,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蹇义,夏原吉,台阁体,沈度,懋哉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明宣德元年(1426年)楷书勅谕卷

藏品名称:明宣德元年(1426年)楷书勅谕卷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法书

藏品年代:明宣德元年(1426年)

材质:纸本

功能:卷

款识:钤“广运之宝”朱文方印

尺寸:纵39.3厘米,横103厘米

明宣德元年(1426年)楷书勅谕卷档案

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当政10年,在明初四位皇帝奠定的基础上,倚靠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及尚书蹇义、夏原吉进行理政,此时是明朝初期统治秩序最稳定的时期。由于他的勤政,朝廷行政事务更为规范化,台阁体书法逐渐兴盛,由于朱瞻基喜爱沈度的书法,从而带动一大批朝臣和学子仿照沈氏书法,书法圆熟遒劲,具有端美、婉丽、潇洒、庄重之美。这件楷书出于宣德时期中书舍人之手,书法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释文:

勅谕文武群臣夏原吉等。皇帝勅谕文武群臣,朕惟君国莫大于奉天守成,莫重于法祖。为臣之道,莫切于忠君而爱人。朕嗣承鸿业,惟天惟祖宗付畀,夙夜祗敬,励精思理,不敢怠宁。

今肇岁改元,与天下一新,尔文武群臣,皆祖宗所简任,以遗朕者,其必有以副朕之望,据诚秉义,茂乃嘉猷,以辅予德。殚厥智虑,勤力不懈,以共乃职,尔惟懋哉。治民者悉心爱民,治军者悉心爱军。俾咸享乐利用,副朕子惠群生之意,尔惟懋哉。端乃心,慎乃行,务忠厚而戒刻薄,务正直而戒邪枉,毋附下而罔上,毋肆已以虐人,毋作聪明乱旧章,毋黩货利坏名节。用光汝绩,保禄位于悠久,尔惟懋哉。君臣相与,同德协恭,康济宇内,用致太平。不惟于我国家有赖,尔亦有显,闻于无穷,弗是之率,而倍德慢礼,纵欲徇私。祖宗赏罚之典具在,朕不敢私,钦哉,毋忽故谕。

宣德元年正月初三日。钤“广运之宝”朱文方印。

扩展阅读:

朱瞻基:朱瞻基(1399—1435年),即明代宣德皇帝。自号长春真人,明仁宗长子,在位十年(1426—1435年),庙号宣宗,谥号章皇帝。朱瞻基是明朝较有作为的一位帝王,性格活跃,修养深厚,雅尚翰墨,书法出自华亭沈氏兄弟,而能够于圆熟之外以遒劲出之。尤工绘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无不臻妙。常将自己的画作赏赐给重臣,并于其上书年月及受赐者姓名。在位期间着力经营画院,成绩斐然。

杨士奇: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以行,泰和人。明建文初,入翰林充编修官。永乐即位,改编修。永乐二年(1404年)选宫僚,士奇为左中允,后为左谕德。永乐帝北征,士奇辅佐皇太子居守监国。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封左春坊大学士兼学士。洪熙帝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士奇自洪熙至宣德、正统三朝都官居内阁,一直居于决策地位,与杨荣、杨溥史称“三杨”。

杨荣:杨荣(1371—1440年),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编修。永乐时任右谕德、右庶子、掌翰林院士、祭酒、文渊阁大学士,屡从永乐北征。洪熙时,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杨荣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以善断多谋著称,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著有《杨文敏集》、《北征记》。

杨溥: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石首(今属湖北省)人。与杨荣同举进士,授编修。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永乐十二年(1414年),因皇太子迎帝太迟,被永乐帝下狱10年。洪熙帝即位后出狱,擢翰林学士,掌弘文阁事,进太常寺卿。宣德朝,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共典阁事,俗称“三杨”,至正统年间。

“三杨”:这里的“三杨”是指明朝前期内阁大学士杨士奇(1365—1444年)、杨荣(1371—1440年)和杨溥(1372—1446年),他们虽然都是南方人,但无亲戚关系。他们是历经成祖(永乐)、仁宗(洪熙)、宣宗(宣德)、英宗(正统)四朝(1403—1449年)的宰辅重臣,在朝臣中德高望重,声誉卓越,是明朝前期政坛上的风云人物。自宣德帝于1426年登基以来,他们就在一起任职,因居地、郡望不同,时人称杨士奇为“西杨”、杨溥为“南杨”、杨荣为“东杨”。在他们的合力辅佐下,明朝在永乐之后仁宣德时期出现了一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大好局面,即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因此,《明史》有“明称贤相,必首三杨”的说法。

蹇义:蹇义,初名瑢,字宜之、巴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改名义,擢吏部右侍郎。永乐朝改吏部左侍郎,后晋吏部尚书。永乐七年(1419年)命辅太子朱高炽监国。至洪熙、宣德朝更受倚重,辅佐二朝皇帝治理朝政有功。正统帝即位后,他值宿得疾,卒年73岁。

夏原吉:夏原吉(1366—1430年),字维喆,原籍江西德兴,生长于湖南湘阴。明代名臣、文学家。洪武年间,夏原吉应湖广乡试,入太学,后选授户部主事。建文年间,升户部侍郎,充采访使,巡福建。成祖时转左侍郎,升尚书。永乐二十年(1422年)冬,因劝阻成祖远征漠北,先被贬职为开平粮储,后被拘囚,家产被没收。仁宗即位,夏原吉复任户部尚书。宣宗即位后进太子少保兼太子少傅,入内阁参与机务,成为朝廷台阁重臣。夏原吉是明前期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是永乐时期南征北讨、迁都、远航诸项政务的主要财政负责人,在任时为政识大体,有才干,政绩显赫,死后赐谥“忠靖”,赠太师。著有《夏忠靖集》六卷,诗文平实雅淡,不事华靡。

台阁体:台阁体有两意:在文学史上,台阁体是明初上层官僚中流行的一个诗派,永乐、成化年间尤盛。作品的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和道德伦理,反映了上层官僚的生活。在艺术上追求雅正,但流于平庸,无甚积极内容。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明初三杨”,因他们三人都曾任内阁大学士,“台阁体”之名亦从他们而来。在法书领域,台阁体是一种楷书体。兴起于明代初年,永乐时最盛。因广泛使用于馆阁及翰林院的官僚之中,故称“台阁体”。以乌黑、光洁、方正、圆润、大小一律者为佳作。它的流行与当时的皇帝个人所好和科举考试的取士标准有内在联系,并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审美趋向。最擅长此书体者为沈度。

沈度: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洪武时中举文学不就。永乐时以能书与滕用亨、陈登选入翰林,为皇帝朱棣激赏,赞为“我朝王羲之”,每日侍从御前。凡用于朝廷、藏于秘府、颁赐属国的金版玉册等,必命沈度执笔。遂由翰林典籍擢检讨,历修撰,选侍讲学士。沈度书法光洁明丽,婉转端秀,点划圆润平和,代表了明初“台阁体”的最高成就。其弟沈粲亦以善书而闻名朝野,兄弟并称“二沈”。

懋哉:典出《尚书·虞书·皋陶谟》:“政事懋哉懋哉!”懋:勉,努力。意为做君主者理政治国要勤勉再勤勉啊!

上述就是关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楷书勅谕卷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