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釉色 > 白釉 > 白釉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档案

时间:Oct 09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定窑,划花,莲瓣纹,浮雕,覆烧,芒口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

藏品名称: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陶瓷

藏品年代:北宋

材质:瓷

功能:盘

款识:无

尺寸:高3.5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5.5厘米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档案

盘敞口,斜直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口沿无釉。外壁浅浮雕三层莲瓣纹,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碗内刻划荷莲纹,纹饰线条简洁流畅,在白釉的衬托下,纹饰若隐若现。

覆烧方法是定窑在北宋晚期,为增加窑炉的装烧数量,而大量采用的一种装烧工艺,但采用这种装烧工艺会造成器物口沿一周无釉,形成所谓的“芒口”。这件器物就反映了这种装烧工艺。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盘心

图片内容: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盘心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盘底

图片内容: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盘底

扩展阅读:

定窑: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划花: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划痕较浅,转折灵活,曲线为主,粗细一致,流畅活泼,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布局匀称。

莲瓣纹: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覆烧:瓷器装烧方法之一。将器物口沿向下覆置于支圈组合窑具内。用覆烧法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克服了器物容易变形的弱点。但由于覆烧出现了芒口(口沿无釉),所以文献中有定窑“白瓷有芒不堪用”的记载。为了弥补芒口这个缺陷,遂在芒口处镶金、银、铜质的边圈。据《吴越备史》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敬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水晶玛瑙宝装器皿二十事。”此处之“金装定器”,即指这类镶金口的定窑瓷器。

芒口:定窑瓷器特征之一。系对瓷器口部因刮去釉层而露出毛涩胎骨的称谓。形成芒口的原因主要是采用某些装烧方法所致,如对口烧、覆烧等,为防止器物之间或器物与窑具相粘连,口部就不能有釉。口沿无釉会使器物显得不雅观,于是,人们就在器物口边包镶金、银、铜等制成的薄片,称之为“釦”。

上述就是关于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