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釉色 > 斗彩 > 斗彩

清雍正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档案

时间:Sep 29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清雍正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斗彩,团花,盖罐,折枝,青花,汝窑,青瓷,花瓷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清雍正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

藏品名称:清雍正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陶瓷

藏品年代:清雍正

材质:瓷

功能:盖罐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尺寸:通高10.4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5.4厘米

清雍正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档案

罐直口,丰肩,瘦底,圈足。罐身主题纹饰分上下两行各四团花,交错排列。团花上半为一蝴蝶,下半托菊花2朵及枝叶。团花之间绘折枝莲纹。肩及足际分别绘青花海水纹一周,其上绘各色花8朵。盖面中央绘一团花,立墙饰折枝莲花4朵。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瓷器上用团花纹始见于隋代,宋临汝窑青瓷刻、印团花较多,明宣德、成化、隆庆三朝的青花瓷器与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瓷器上团花均十分流行。

成化斗彩以做工精细、小巧玲珑、且传世品稀少为世所珍重。清康熙后,各朝官窑均有仿成化斗彩的作品。此盖罐即雍正官窑仿成化斗彩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造型、胎釉、图案均按成化真物仿制而成,体现出雍正时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

扩展阅读:

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团花: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盖罐: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造型丰富。

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青花: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青瓷: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花瓷: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上述就是关于清雍正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