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釉色 > 珐琅彩 > 珐琅彩

明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档案

时间:Nov 18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明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掐丝珐琅,珐琅,缠枝,花卉,盏托,御用监,阴刻,珐琅彩,蟠螭纹,螭纹,菊花纹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明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

藏品名称:明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珐琅

藏品年代:明宣德

材质:掐丝珐琅

功能:盏托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尺寸:高1.3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5厘米

明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档案

盏托呈圆盘式,折边口,盘中心凸起盏槽。底足中心阴刻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此盏托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盏槽内饰盛开的莲花一朵,周围以绿叶相衬。盏槽外饰珐琅彩莲花、菊花等花卉纹5组。折沿上饰红、黄、蓝、白8只蟠螭纹,间以菊花纹。外壁光素。

此盏托为明宣德时期宫内御用监所制造,继承了元代掐丝珐琅的风格特点,以蓝色珐琅釉作地色,单线勾勒花叶枝蔓,花朵饱满肥硕,图案布局规范,讲究对称。珐琅釉色纯正,表面温润光泽,气泡较少。此花卉纹盏托胎体厚重,色彩纯正,为宣德时期掐丝珐琅的上乘之作。

掐丝珐琅花卉纹盏托盘内图案

图片内容:掐丝珐琅花卉纹盏托盘内图案

掐丝珐琅花卉纹盏托底款

图片内容:掐丝珐琅花卉纹盏托底款

扩展阅读: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缠枝: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花卉: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盏托:放置茶盏的承托物,是与盏配套使用的一种茶具,在宋代较为流行。瓷质盏托始见于东晋,宋代汝窑、定窑、钧窑、景德镇窑等窑均有烧制。托口沿除圆形还有花瓣形。

御用监:官署名,明清宦官衙门。明初置,设令、丞等官,为二十四衙门之一。后来迭经变易,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改设掌印太监1员,下设里外监把总2员及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掌管造办御用围屏、床榻等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钿等玩器。所属仁智殿有掌殿监工1员,掌管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扇。清代沿置。清顺治十年(1653年),其为十三衙门之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废。

阴刻: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珐琅彩: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蟠螭纹:蟠螭,即盘曲的龙,躯体较为粗壮。《文选》:“白鹿孑蜺于欂栌,蟠螭宛转而承楣。”,

螭纹: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

菊花纹: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常与梅、兰、竹一起被喻为四君子,为文人所喜爱。

上述就是关于明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