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釉色 > 粉彩 > 粉彩

清道光“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档案

时间:Sep 16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清道光“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粉彩,折枝,杂宝纹,方胜,珊瑚,犀角,矾红,圆明园,行宫,景德镇,御窑厂,端午节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清道光“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

藏品名称:清道光“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陶瓷

藏品年代:清道光

材质:瓷

功能:盘

款识:矾红彩楷体“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款

尺寸:高5.4厘米,口径28.5厘米,足径17.8厘米

“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档案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内外粉彩装饰。内壁近口沿处以金彩描绘如意头纹,内底以粉彩描绘赛龙舟、凤舟图,水中儿童们正在分别奋力划着一龙舟和一凤舟。龙舟的头、尾上各立一童,均手执令旗呼号指挥,尾部一儿童在鸣锣加油。凤舟之头上亦站立一儿童,正手执令旗呼号指挥。两舟上的其余儿童们正奋力划桨。岸上站立五位小童,正在燃放鞭炮、呐喊,为双方加油。外壁以粉彩描绘结带折枝花、杂宝纹,杂宝有书画、笔锭、方胜、如意、珊瑚、犀角、铜钱等。外底署矾红彩楷体“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款。

此盘造型规整,绘画笔触细腻,所署“慎德堂制”款字体工整。“慎德堂”系道光皇帝在圆明园的行宫,署有“慎德堂制”款的瓷器,应是道光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道光皇帝特制的,以供其居住在慎德堂时使用。从盘上所绘的赛龙舟和凤舟图看,此盘应有其特殊用途,应是供道光皇帝在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遂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影。此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划龙舟以纪念屈原,主要目的是借划龙舟来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了屈原的尸体。

清道光“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底款

图片内容:清道光“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底款

扩展阅读:

粉彩: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杂宝纹:由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所组成的纹饰。通常有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

方胜:以两个菱形部分叠压相交而构成的纹样,也指用金、银、玉石、丝等材料制作成的这种纹样的饰物。

珊瑚: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多呈树枝状,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硬度为3.5—4,比重为2.60—2.70。不耐酸碱。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还可入药。在亚洲,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清代,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

犀角:又名“奴角”,是生长在犀牛鼻额上的角,为一种含有碳磷酸钙、氨酸等化学成份,具有清热、解毒、定惊等医药效能之珍贵药材。中国古代常用作装饰品,宋以后多以之制犀角杯。

矾红: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没有铜红纯正鲜艳,但呈色比较稳定,在烧造工艺上比出高温铜红容易得多,因此,御器厂便以矾红取代了铜红。清代矾红被大量使用,一般用于五彩、斗彩器。

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行宫: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

景德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御窑厂:明清两代的官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也包括朝廷对内外的赏赐和交换品。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初设时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厂内分工计23作,以封建的超经济强制为前提,采用协作形式进行生产。由于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并可以不计工本地提高质量和创新品种,客观上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为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天中节、艾节、浴兰节、解粽节、菖蒲节、端五、重午、重五。名称虽异,但各地过节的习惯是基本一致的。每届斯日,家家户户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种种习俗不一而足。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大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据梁代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指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揖拯救,端阳兢渡,乃遗俗也。”由是观之,时人因不舍忠臣屈原死去,于是争先恐后地划船追赶挽救,此即中国龙舟竞渡之起源。以后,每年此日百姓都通过划龙舟的形式纪念先贤,采取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驱散江中之鱼,从而避免河鱼侵扰屈原之身。此外,荆楚之人最初还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借以祭祀屈原。为防止游鱼吃掉,便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竞渡之习、食粽子的风俗绵延及今,其影响力之巨大可见一斑。挂艾叶和菖蒲同样是端午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将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外,希望起到避邪驱瘟、驱魔镇鬼之功效。

上述就是关于清道光“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