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宝档案 > 国宝档案

20041124国宝档案视频和笔记:曾侯乙编钟(下),复制编钟,华觉明

时间:Mar 30人围观

本页提供2004年11月24日cctv4国宝档案视频和要点笔记,主题是曾侯乙编钟(下),主要介绍有关曾侯乙编钟的复制经过等内容。鉴宝档案提供国宝档案节目视频全集的在线观看、主要内容介绍(节目要点文字笔记)和图片预览等内容。

本期《国宝档案》节目特邀收藏鉴赏专家是:冯光生

曾侯乙编钟演奏成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但是随着演奏次数的增加,受击较多的钟开始有了变化,这样下去,文物肯定会受到损伤。

如果能复制出一套编钟,那么就能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能满足演奏的需求。但是能成功复制出来吗?

由于编钟无与伦比的价值,国家文物局规定,不能再对原件进行敲击。

1979年3月,由湖北省博物馆发起并牵头,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学史研究所等相关单位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

当时曾侯乙墓考古挖掘队队长谭维四被任命为组长,并主持复制工作。

在专家们的再三斟酌下,选定了由自然科学所的华觉明先生提出的用现代的激光技术对古代的钟体进行全息分析,分析古人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用激光全息分析吃透了编钟的整体发音情况之后,接下来就要做一个形似音似的钟体。

在尝试了多种方法之后,专家们选择了一种叫熔模精密铸造的方法,用来复制钟体。

在蜡模的毛坯上镶枚,镶花纹,然后合成一个编钟,在做好的蜡模上反复浇上石英沙,直到形成坚厚的包裹层,然后经过一道非常热的烧制过程,然后把铜水进行浇筑。

铜水冷却后,就形成了一只只定形的钟体。钟的内部经过沙轮打磨,从而可以矫正音质。

测量音质是要专门的仪器才能十分准确的衡量编钟的音质。

可以说,复制编钟发挥了多学科的协作特点,其中包括考古,历史,物理,声学,激光等专家的通力合作。

六个机构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共一百多人,历经四年复制出了第一批编钟。

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们时常参照古籍《考工记》,并从其理论及数据中得到更深刻的启发。

复制出来的编钟不仅在外形上酷似原件,在声学方面也达到了出奇的精确,其音质与原件仅仅相差正负三音分。而这个精确度只有精密仪器才能区分。

这一成就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肯定,于是又一次播出款项,决定复制全套编钟。

全套编钟的复制工程,又历经了三年时间,迄今为止,全国有曾侯乙全套复制编钟四座,一座在它的发祥地随县,也就是今天的随州市,另两座在湖北省博物馆和原件在一起,还有一座则带上种子营称号到达台湾鸿禧美术馆。

曾侯乙编钟

20041124国宝档案视频和笔记:曾侯乙编钟(下),复制编钟,华觉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