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项收藏 > 漆器 > 漆器

清中期剔绿加彩张果老渡海图桃式盒档案

时间:Jun 09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清中期剔绿加彩张果老渡海图桃式盒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浮雕,游丝,八仙,八仙过海,《髹饰录》,堆色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清中期剔绿加彩张果老渡海图桃式盒

藏品名称:清中期剔绿加彩张果老渡海图桃式盒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漆器

藏品年代:清中期

材质:剔绿加彩

功能:盒

款识:无

尺寸:高7厘米,口径13厘米

清中期剔绿加彩张果老渡海图桃式盒档案

此盒桃形,通髹绿漆雕饰汹涌海水,红色花瓣随浪翻滚。盒盖面朱漆雕张果老执鞭骑驴,踏波前奔。其做法是先髹绿漆以刻波涛,后按设计全部剔除人畜及花瓣轮廓内的绿漆,再填入红漆并雕仙人骑驴及花瓣图饰,因而红绿分明,具浮雕效果。人物牲畜的细部均在填色之后用刀剔刻,流畅自如,毛驴鬃毛竖直,细若游丝,四蹄腾空,给人以奔腾的动感,精妙绝伦。

此盒图案题材出自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器表图案采用局部加色方法,《髹饰录》中谓之“堆色”,以鲜明的色彩对比使主题的表现更加突出。

清中期剔绿加彩张果老渡海图桃式盒盖面(清中期)

图片内容:清中期剔绿加彩张果老渡海图桃式盒盖面

扩展阅读: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游丝:游丝的形状像一盘微形发条,英文称balancespring“摆轮发条“”,因其外形犹如发丝,又称之为“发形发条”,中文译为游丝。游丝按照旋转的方向可分为左旋游丝和右旋游丝。早期的游丝是由铁等金属材料制成,一般只有四五圈,内端固定在摆轮轴的内桩上,外端固定在摆夹板桩上。钟表上的游丝年代早的大多数采用磷青铜金属材料制作,年代近的普遍使用镍基合金,其主要成份有镍、铁、钛、锰、硅等。由于擒纵调速机构有不同的频率,所以对游丝的钢度、长度、宽度、厚度、均匀度和材料的弹性都有不同的规格要求。只有充分了解游丝诸方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组装、调试和修复摆轮上的游丝。

八仙:“八仙”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与曹国舅。

八仙过海: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神话传说之一。八仙的形象至明代定型,其故事流传甚广。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击传》中称:八仙至东海岸边,见巨浪汹涌,提议不乘云而各凭宝物渡海。于是铁拐李将铁拐投至水面,自立其上,乘风逐浪而渡,汉钟离以拂尘投水中而渡,张果老乘纸驴而渡,吕洞宾踏萧管而渡,韩湘子以花篮而渡,何仙姑以竹罩而渡,蓝采和以拍板而渡,曹国舅以玉版而渡,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后人常以比喻人各有自己的本领或办法。八仙的故事广泛地被改编成传统剧目,又常反映在各类工艺品的图案题材中。

《髹饰录》: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新安平沙黄成所著。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书,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堆色:又称“竖色”,为剔彩技法之一,运用局部加色的剔彩方法做成。其法为用单一色漆先髹出层次,再按设计要求剔出花纹轮廓,然后将所需色漆填入轮廓内,再雕刻花纹细部。此技出现于明代晚期,但只限于表现器物的花叶等局部,至清乾隆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被大量运用于表现主题画面。

上述就是关于清中期剔绿加彩张果老渡海图桃式盒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