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窑口 > 越窑 > 越窑

越窑瓷器器型特征汇总:系,流短,唾壶,虎子,盘口壶,执壶

时间:Nov 13人围观

越窑器的造形随着不同时期工艺技术的发展变化而有所不同。主要演变表现在:

越窑瓷器的系:东汉、三国时多为条状半环形,东晋时出现桥形系,隋唐演变成条状环形,位置由肩部上移至颈旁。

越窑瓷器的流短:呈六角形或圆筒形,器身矮胖,腹部硕大,曲形扁宽把手,较短。唐晚期器身加长,多作瓜棱形,器身一般压印四条内凹的直线,将身分成四瓣瓜形,流和把手高于壶口。宋代敞口长颈,流长而弯曲,把手也加长,瓜棱形器身一般以双凸线分成四瓣形。

越窑瓷器的唾壶:三国、西晋初期为六大口、圆腹、高圈足、平底或饼形足。南朝及隋时,腹更高,饼形足加高,有的有盖,下有托盘。唐中、晚期演变成大口、细短颈、圆腹矮圈足。五代、宋沿袭,没有多大变化。

越窑瓷器的虎子:三国时器身呈两头大、中间略小的圆筒状,口部基本不作虎头装饰,仅提梁作奔虎状,腹下有四肢。以后口部堆贴虎头的装饰渐多。腹部两侧刻飞翼,四足蹲伏,西晋时以圆形虎子为主,虎形虎子少见。

越窑瓷器的碗:东汉时为半圆形平底,腹较深。三国时口大,小平底,器身较矮。西晋时碗体逐渐加高,至南朝,已演变成与现代碗形相似,唯底足为较矮的圆饼形实足。隋及唐初碗形与前代相同,但腹加深,圆饼形实足加高,同时还出现一种折腹碗。唐中期后又趋于平坦,海棠式碗多见。五代北宋时又向高和深发展,圈足外撇,有一部分圈足是粘接上去的。

越窑青瓷

越窑瓷器的盘口壶:东汉时高颈,盘口较浅。三国西晋时多数盘口和底部都较小,有的内口唇有凸棱一圈,颈较短,上腹大,有重心不稳的感觉。东晋以后盘口加大,颈腹加长,比例协调。东晋时壶体变大,鸡头加高,上有冠,下有颈,鸡头由装饰性演变为实用性长鸡头流,可出水,鸡尾变成圆形把手。

越窑瓷器的执壶(注子):唐中期喇叭口,短颈。鸳鸯纹为明清瓷器装饰中吉祥纹样之一。鸳鸯作为瓷器上的纹饰始于隋唐,元代一度盛行,有作主题纹饰的,亦有作辅助纹饰的。元代的鸳鸯大多与上下左右的几组莲池纹同时出现,鸳鸯位于其中。鸳与鸯的构图形式有两种:一种为前后首尾相随,一种为驾鸯两两相对,含情脉脉。明代鸳鸯亦多与莲池相配,习称鸳鸯戏莲纹、鸳鸯卧莲纹或莲池鸳鸯纹。清代鸳鸯纹为较常见的水禽纹饰,基本贯穿了整个清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越窑和越窑窑系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本文地址:http://www.jianbaodangan.com/yueyao/305.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