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织绣 > 织绣

清光绪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档案

时间:Jul 26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清光绪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缂丝,一字襟,大襟,对襟,琵琶襟,琵琶,织金缎,织金,錾花,春秋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清光绪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

藏品名称:清光绪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织绣

藏品年代:清光绪

材质:缂丝

功能:坎肩

款识:无

尺寸:身长71厘米,肩宽42厘米,下摆宽93厘米

清光绪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档案

清代的坎肩又称背心、紧身、马甲,是一种无袖的紧身式服装。根据衣长,坎肩可分为大坎肩和小坎肩两种,大坎肩衣长过膝,小坎肩衣长及腰。小坎肩根据襟式又可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和一字襟坎肩等。一字襟坎肩因前襟于胸部横开,外观呈“一”字形而得名。它由胸背两片组成,在一字襟上钉纽扣7粒,在左右两腋下各钉纽扣3粒,合为13粒,又称“十三太保”。它最初为清代武将骑射时所穿,故又称“巴图鲁坎肩”,“巴图鲁”为满语勇士之意。一字襟坎肩通常穿于袍褂之外,若穿于袍内,感觉身热时只须探手于内解开横、直两排纽扣,即可将其拽脱,免去了解脱外衣之劳,穿着十分便利。晚清时,一字襟坎肩在京师广为盛行,男女皆好穿用。

这件坎肩即属一字襟坎肩,为立领、无袖、一字襟式短身上衣。以白色寿山竹子纹缂丝为面,藕荷色素纺丝绸为里,镶黑色万字曲水纹织金缎边。胸背两片以13粒纽扣相连,其中一字襟上钉铜镀金錾花扣1、白玉扣6,两腋下各钉白玉扣3。这件坎肩以白玉作扣,用料华贵,缂丝工艺细致,纹饰秀雅,制作精美,是清代晚期后妃于春秋两季所穿之便服,反映出晚清流行一时的服饰风尚。

清光绪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背面

图片内容:清光绪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背面

扩展阅读:

缂丝: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一字襟: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于前身胸部或腰部横开,外观呈“一”字形。

大襟: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

对襟: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于前身正中竖直对开。

琵琶襟: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但右下短缺一块,与缺襟袍相类。

琵琶:也称“批把”,弦乐器。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曰:“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唐朝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多为半梨形,曲项,以拨子弹拨演奏。

织金缎:以缎组织为基础组织,以金线为主体表现,大量用金的丝织品。

织金: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

錾花: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春秋:《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

上述就是关于清光绪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