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家 > 马未都 > 马未都博客 > 马未都博客

马未都博客文章第495篇:再谈推荐

时间:Sep 04人围观

我本不愿意再续同一话题,但北大自主招生之举有蔓延之虞,被迫再说一次。

秦汉时期政府吸收文官都是通过地方官员或朝廷高官举荐。自公元102年起,开始分配名额,以确保各地按人口比例输送人才。当时曾有王符(作家,约公元90—165年)指出举荐制事实上更多是循私。更多的例子是高官会举荐子嗣或有关系的人,甚至后来发展成官职可用钱购买。

这一现象完全违背了朝廷招贤纳才的初衷。东汉以后,举荐要求是道德高尚或有专门技能的人,并开始加试,以求公平和保证质量。到了隋朝,科举制在隋文帝、隋炀帝的直接干预下,成为不讲人情的官员选拔原则,当时还深深地刺痛了贵族特权。(据《剑桥中国史》)

讲一段科举制的诞生,并不是与今天的高考及推荐制做出比较,两者各有不同。前者为封建社会的官员选拔的必经之路,也是集封建社会早期经验而来;后者则是今天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是重新实施高考制度(改革开放算起)三十年后一次大胆的探索行为。但此推荐制有倒退之嫌,当年的工农兵学员都是推荐。

我看到已公布的推荐上北大的名单,学生均是品学兼优,各类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更多的是获各类不同领域的奖;校干部也不少,甚至还有将“有炒股的爱好”、“舒马赫是她的偶像”、“喜欢打《魔兽世界》”写入特长爱好一栏。如果这些孩子认为自己有能力考入北大或北大一类的学校,我劝他们在被动安排的情况下,选择参与公平的竞争,从根本上强健自己的人格;如果成年人(包括家长、老师、校长们)认为这些孩子将来定是国家栋梁之材,更应为他们铺设充满荆棘的竞争之路,而不是铺平北大学生宿舍舒服的床铺。

2009.11.26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