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家 > 马未都 > 马未都博客 > 马未都博客

马未都博客文章第643篇:见字如面

时间:Sep 11人围观

幼时读书,很欣赏古人书信中常用的“见字如面”一语,中国语言丰富而生动,在古代声音不能长距离沟通的条件下,的确见字如面。

老友严啸建从伦敦往观复博物馆的邮箱中给我发了一封信,秘书打印好,整整齐齐放在我的案头。看见第一行“见字如面”一语,我心中一动,许久没有收到这样老派的问候了,想当年在《青年文学》当编辑时,与作者书信交流时常常用这句话问候。

严啸建是《青年文学》的作者,安徽泾县人。但他的身上却少有徽州人的婉约,更多的是江湖客的豪爽。那时候,文学空前昌盛,《青年文学》每年笔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作家,凑在一起,一方面写作,一方面神侃,每个人都会带来各地的风情。

我以为啸建带给我更多的是宣纸徽墨的文人情怀,而他最感染人的却是侠客精神。那时的文人由于刚刚从文革阴影中走出来,收敛者为多,狷介者为少,心中再有七个不平八个不忿,表面上也都笑容可掬。而啸建,人如其名,爱憎分明,肝胆相照。记得去泰山路上,啸建一把将挑夫的担子夺过来,替他挑了好一段山路,让我们一行对他刮目相看。

今天的社会由于侧重经济,人情淡漠,尤其男人之间情谊少了,男人宁愿为女人献身,也不愿为兄弟两肋插刀。啸建竟然记得我在二十多年前说过的话,可见情谊之深。由于文学的衰落,许多早年的文学朋友都各奔前程,音讯全无,偶尔收到远方来鸿,让我反复将信阅读了几遍,吁叹人生。

啸建告诉我,他已有一对女儿,并附上照片,让我能隔千山万水一睹老友近况,音容笑貌,恍如青年时分;人生若不过半,真的不知珍惜,时光、身体、友情、家庭都在珍惜之列。

2011.1.19

吾师吾友未都大兄:

见字如面。

我在一次偶尔的机会打听到观复博物馆,从而得到你的公司邮箱,这让我十分高兴和激动。算起来,我们已有22年未见面了,但在我的心里,却一直思念着老朋友,思念着你曾经给予过我的帮助和友情。每当我从媒体的介绍读到你的一点信息,得知你的一切都发展很好,我的心里也为此而无比快乐。

我在1990年初读完作协和北师大合办的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后就出国了,现定居伦敦。但为老后打算,仍未有换籍。当初之所以作出辞国远行的选择,主要是因夫妻分居两地迟迟得不到解决,由此衍生了很多麻烦。妻子孙建平原是上海电台记者,现在英国泰晤士出版传媒集团做编译工作。我现有一对在英出生的双胞胎女儿,就读于南伦敦的一家女子名校。两人读书目前看来还算读得进去,双双都曾上过BBC的节目。只是由于双胞胎从小自己交流的缘故,中文说得不太流利,谈起这,也是有点愧对祖宗。我自己经营着一个小得可怜的饭店,偶尔也搞点文字,日子还安稳,也还过得去。我的家就在南伦敦近郊。近10多年国内活跃了,也常有昔日的老友今日的名人在此相聚。我更期冀着能在伦敦与你相逢。如有机会,我很乐意陪你去西欧各地转转,倘若能闲几日,我还可陪你去苏格兰乡村走走。我还是老性格,一辈子爱玩,但这多年经过比较还是有所发现:这个世界所有的城市几乎都大同小异。然遍地乡村却各有不同。我至现也还隐约记得,大概是87年参加北京文学一个什么活动时,你会后对我说,很想去我老家皖南徽州Surrey一带走一趟,看看那里的明清建筑和家具什么的,我当时心里还真为之雀跃,可惜这个小小愿望最后也没去完成。现在的境况已有不同,要实现这些亦已是很简单了。

我基本上每年回国一次,看看老人,主要行程就是上海至安徽之间。除却上海,我在老家乡下置了一幢房,同样也是为了老来打算。我也真想有时间再去北京,看看你和其他一些老友。

请原谅我的冒昧与唐突,迫不及待地通过观复公众邮箱给你发出这封信,不知是否恰当,也不知能否如愿让你尽快看到?随信附上我的联系邮箱电话及一张近照,并附笔向你的家人致意。

不尽言语,尽在其中。

耑此即颂

春安!

严啸建

2011年元月十日伦敦寓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