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钱币 > 钱币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时间:Sep 18人围观

我国的货币起源很早,在距今5000多年以前,由于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出现了以物易物交换的现象。在漫长的交换过程中,于诸多的交换物中间,逐步筛选出与交换相适应的交换媒介海贝来作为货币,从此以后开创了中国货币发展的先河。

商代早期,由于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用贝数量激增,出现了人工仿制的陶、骨、石、玉、角贝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商品交换活动更加频繁,客观上需要一种形态比较稳定而又经久耐磨的货币,来承担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商代晚期出现了铜质货贝,开创了中国使用金属货币的新纪元,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是对世界钱币文化史的一大贡献。

贝类货币

自商代金属铸币产生之后,我国钱币在长达3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钱币造型变化多姿多彩,币材丰富众多,纹饰新颖别致,文字复杂绚丽,最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货币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不同地域,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货币形态。北方的周、郑、晋、卫等以农业为主的侯国,产生了由农具搏划(chǎn同铲)演变而来的布币区;滨海地域以渔牧业为主并由渔猎工具削演变而来的刀币区;南方以楚国为沿袭贝币形制的蚁鼻钱区;由手工业工具陶纺轮演变而来的圜钱,在周、韩、魏、赵、秦、齐、燕广大地区铸造和流通。由于商业的发展,原来不同形制的货币流通范围亦逐步被突破,燕、越则成为刀、布并行区。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废除六国货币,将圆钱方孔的“半两”钱推行全国,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定铸币形式。此后两千多年间我国的货币,基本上是沿袭此种形制。汉承秦制,仍铸行“半两”钱,吕后铸八铢半两,继而更铸“五铢钱”,文帝时铸行四珠半两钱,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更铸五铢钱。由于五铢钱更能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成为中国铸行时间最长的货币,历经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诸朝代,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才由铢、两货币改为按数计算的通宝制,五铢钱先后行用了700多年之久。

中国古代钱币历来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明清以来,对珍稀钱币仿铸作伪之风甚盛,所以要正确识别古钱真伪,必须掌握历代钱币的基本特征。但重要的还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