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釉色 > 青花瓷 > 青花瓷

明宣德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档案

时间:Sep 15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明宣德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青花,仕女,卷草纹,卷草,花瓷,高足碗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明宣德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

藏品名称:明宣德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陶瓷

藏品年代:明宣德

材质:青花

功能:碗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尺寸:高7.8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7.7厘米

明宣德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档案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光素无纹饰。外壁青花装饰,以青花料通景描绘仕女游园图。一面是两仕女坐于凉亭内闲谈,一小童子在旁边服侍;另一面绘两仕女在凉亭边散步。仕女均发髻高挽,长裙拖地,裙带随风飘动。庭院中点缀怪石丛竹、树木花草、坡地栏杆、流水小溪,还有缭绕的祥云,一只凤凰正栖于竹上鸣叫。圈足外墙绘卷草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

明宣德(1426—1435年)一朝虽仅有短暂的十年,但由于这期间没有大的天灾人祸,加之宣德帝治国有方,社会处于相对安定状态。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中有一部分碗、高足碗等以仕女游园作为装饰题材,在明代官窑瓷器中可谓独具特色。所绘仕女均身材修长,体态纤柔,着重刻画人物恬淡闲适的心情,画面如人间仙境,给人以优雅唯美之视觉感受,堪称当时太平社会的真实写照。

明宣德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款识

图片内容:明宣德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款识

扩展阅读:

青花: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仕女:“仕女”始称“士女”,其原初的语义指未婚的男女,后来泛指男女。至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录绘画作品时已开始用“士女”一词,它代表了一种题材内容,在当时,这类画作主要内容是描绘贵族妇女。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美女。

卷草纹: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卷草: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

花瓷: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高足碗:陶瓷器型之一。高足碗于元代的南北方瓷窑已普遍烧制。明永乐、宣德时继续承烧而造型较元代有所变化,碗身加高,足变矮。其品种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红釉、青釉等。

上述就是关于明宣德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