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釉色 > 珐琅彩 > 珐琅彩

清乾隆画珐琅团花盖罐档案

时间:Feb 03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清乾隆画珐琅团花盖罐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画珐琅,珐琅,团花,盖罐,内务府,锤揲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清乾隆画珐琅团花盖罐

藏品名称:清乾隆画珐琅团花盖罐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珐琅

藏品年代:清乾隆

材质:画珐琅

功能:盖罐

款识:乾隆年制

尺寸:通高38.7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12.2厘米

清乾隆画珐琅团花盖罐档案

罐圆形,丰肩,圈足。通体白釉地,彩绘各式团花图案。肩及足上部锤揲凸起的云头纹一周。足内中心蓝线双圈内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罐在画珐琅品种中属大器。装饰颜色极丰富,用红、粉、浅蓝、宝蓝、深蓝、赭、淡绿、深绿、草绿、杏黄、明黄等二十多种彩料绘制花纹,几为画珐琅颜色之总汇。其饰纹亦很独特,式样各异的花朵或大或小,或聚或散,自由分布中又蕴含韵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扩展阅读:

画珐琅: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团花: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盖罐: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造型丰富。

内务府: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锤揲:金属制作工艺的一种,亦用以制作金铜佛像。用铜板(金、银板)按佛像造型分成几部分锤打成形,然后焊接为一体,再经打磨、錾刻、鎏金等工序完成佛像的制作,以这种工艺制作的佛像一般比铸造像造价便宜。

上述就是关于清乾隆画珐琅团花盖罐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