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窑口 > 窑口

龙窑的模型,遗址,造型特点,烧制优势

时间:Nov 15人围观

龙窑又称长窑。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在30~80米之间,形似长龙,故称龙窑。

由于龙窑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因而具有自然抽力,升、降温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成本低的特点。

龙窑的结构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燃烧室除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外,其余均在烧成室的通道内,投柴孔(火眼)设在两侧窑墙上的拱脚处,对称排列,窑尾一般不设烟囱,紧靠出烟坑.有挡火墙和烟火弄,常以茅柴、树枝、芦苇等为燃料。以粘土或砖坯、砖依倾斜的山坡建筑而成,因形如龙身而得名,是南方地区流行的烧制陶瓷器的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等部分组成。拱形顶,整体平面呈很窄的长方形,与地面有一定的夹角,火焰由下部的窑头至上部的窑尾,与窑身平行流动。

龙窑遗址

龙窑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印纹硬陶,又烧原始青瓷,就是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此后,龙窑逐渐增长,倾斜度和结构不断改进,至东汉中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三国时期龙窑长度已超过10米。两晋时期发明了分段烧成技术。

南朝时期倾斜度、结构渐趋合理,隋、唐时期完全成熟,长度一般在20~30米左右。宋、元时期长度显著增加,有的整体斜长竟达135.6米。这个时期由于窑炉长,为了达到良好的烧成效果,在结构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有的将窑床砌成阶梯状;有的将窑体砌成弯曲状;有的则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个小室,挡火墙下部设有烟火孔,使室与室相通,即所谓“分室龙窑”。

现代分室龙窑

明清时期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

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快,降温也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文章评论